三国那阵子,天下乱成一锅粥,到处都在打仗,英雄好汉一抓一大把,都想当老大。诸葛亮本事大,号称能掐会算,想帮着刘备一统天下,可面对曹魏的几员大将,也常常没辙,头疼得不行。
今天咱不聊诸葛亮那把小扇子多潇洒,就说说让他犯难的这四位曹魏猛将。这几位可不是吃素的,不仅让诸葛亮头疼,其中一个连刘备见了都得琢磨琢磨,还有一个连赵云都吃过他的亏。咱今儿个就把他们的底细扒一扒,用大白话讲讲这几位到底有多厉害。
第一位:张郃 —— 让刘备惦记、诸葛亮恨得牙痒痒的 “千里奔袭王”张郃这人,放现在那绝对是 “王牌部队指挥官” 的级别。他最早跟着袁绍混,后来官渡之战的时候跳槽到了曹操手下,从这儿起,他的人生就跟开了挂似的。《三国演义》里写着呢,张郃打仗有个特点,特擅长打运动战,尤其是绕到敌人屁股后面包抄,所以人称 “千里将军”。
展开剩余88%诸葛亮为啥怕他?街亭之战那可是诸葛亮心里的一个大疙瘩。当时他千叮咛万嘱咐,让马谡一定要守好街亭,结果马谡非得跑到山上扎营。张郃带着魏军一到,直接把山围得严严实实,还断了山上的水源。马谡的兵一看没水喝,立马就乱了套,被张郃打得落花流水。这一仗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彻底泡汤,气得他哭着斩了马谡,心里更是把张郃记在了 “死对头” 名单上。后来诸葛亮每次北伐,只要听说张郃来了,都得翻来覆去想辙对付他。《三国志》里说张郃 “以巧变称”,意思就是他脑子灵光,战术灵活得很。诸葛亮这人打仗喜欢稳扎稳打,最怕的就是遇上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。
那刘备为啥也怕他呢?这事儿得从汉中之战说起。当时刘备带着黄忠刚把夏侯渊给斩了,按说该高兴吧?可他却说了句:“要杀就杀张郃,杀夏侯渊有啥用!”(原著:“当得渠魁,用此何为耶!”)这话明摆着就是说张郃比夏侯渊难对付多了。后来刘备攻打阳平关,张郃死死守着,就是不后退,刘备费了老大劲也没打下来,最后还是绕到定军山才找到机会。你看,连见过大场面的刘皇叔都把张郃当成头号威胁,可见这哥们儿是真有两下子。
后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,张郃追着蜀军到了木门道,结果中了埋伏,被乱箭射死了。临死前他还念叨:“用兵哪有穷追猛打的道理?”(原著:“军法,围城必开出路,归军勿追。”)可惜司马懿偏要他追,结果一代名将就这么没了。后人有诗感叹:“木门道上箭如飞,张郃身亡蜀道危。却忆当年轻壮日,长坂坡前独拒威。” 虽说这诗把张郃和赵云放一块儿说了,但论打仗的刁钻劲儿,张郃确实是诸葛亮北伐路上的一块硬骨头。
我觉得张郃这人,不仅勇猛,还特会动脑子,他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改变战术,这在当时可是很厉害的本事。诸葛亮的计谋虽然厉害,但遇上张郃这种不按套路来的,就容易被打乱节奏,这也是诸葛亮头疼他的重要原因。
第二位:郝昭 —— 陈仓城下那堵让诸葛亮撞得头破血流的 “活城墙”要说防守能力,整个三国能超过郝昭的还真没几个。这哥们儿是山西人,长得人高马大,性格还特别沉稳。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,打算从陈仓进兵,结果到了城下一看,守城的正是郝昭。当时诸葛亮心里可能还嘀咕呢:就这么个小城,我带了好几万兵,还怕拿不下来?
可诸葛亮怎么就被他整得没脾气了呢?咱来数数诸葛亮用的攻城招儿:先是派人去劝降,郝昭在城上就喊:“我受魏国大恩,死也不会投降!”(原著:“吾阀阅多矣,荷国厚恩,必死不降!”);然后架云梯攻城,郝昭让人往下扔火把,云梯全给烧了;接着造冲车撞城门,郝昭用绳子系着石磨往下砸,冲车直接成了废铁;再后来堆土山,想从土山上跳进城里,郝昭就在城里又修了一道城墙;最后诸葛亮想挖地道,郝昭让人在城里挖沟把地道截住了。就这么折腾了二十多天,诸葛亮啥招都用遍了,陈仓城还是纹丝不动。你说憋屈不憋屈?连诸葛亮自己都感慨:“我带了这么多兵,居然拿不下一个郝昭!”(原著:“吾军多于贼十倍,而攻城不下,何也?”)
其实郝昭守陈仓的时候,城里就一千多兵,诸葛亮带了几万兵,兵力差了几十倍,结果愣是没打下来。后来曹魏的援军来了,诸葛亮只能灰溜溜地撤退。后人有诗写这事:“陈仓道口守郝昭,十万精兵困海潮。可笑孔明空用计,魏家城郭依然牢。” 这诗虽然直白,但把诸葛亮的无奈写得明明白白。据说郝昭后来病重,诸葛亮听说了还想再去打陈仓,结果人家已经病死了。就这么一位守城神将,要不是命短,估计诸葛亮后面的北伐还得更费劲。
郝昭这防守能力真是绝了,他不仅能守住城,还能根据诸葛亮的进攻方式想出对应的办法,把有限的兵力用到了极致。这种随机应变的防守本事,在三国时期绝对是顶尖的,也难怪诸葛亮会栽在他手里。
第三位:司马懿 —— 跟诸葛亮玩 “心理战” 的老狐狸要说诸葛亮最忌惮的曹魏将领,司马懿肯定排第一。这哥们儿跟诸葛亮算是 “棋逢对手”,一个善攻,一个善守;一个算无遗策,一个稳如泰山。俩人在战场上斗了一辈子,互相琢磨,互相提防,活脱脱一对 “冤家”。
空城计背后的心理博弈咱都听说过:诸葛亮错用马谡丢了街亭,自己带着几千兵在西城,司马懿带十万兵杀过来。诸葛亮干脆城门大开,自己在城楼上弹琴。司马懿一看,心里就犯合计了:“诸葛亮这么谨慎的人,咋会这么大胆?肯定有埋伏!” 结果掉头就跑。后人都说司马懿多疑,但反过来想,这正是他对诸葛亮的忌惮 —— 他太了解诸葛亮了,知道诸葛亮从不弄险,所以一看这反常的场面,第一反应就是 “有诈”。其实诸葛亮也是赌一把,赌的就是司马懿对自己的 “忌惮”。
五丈原的对峙拉锯战也很经典。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,在五丈原跟司马懿耗上了。诸葛亮想速战速决,司马懿偏不接招,不管蜀军怎么骂街,他就是不出城。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,想激他出战,结果司马懿当着使者的面把衣服穿上了,还问使者:“你们丞相最近累不累?吃得多不多?”(原著:“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?”)使者实话实说:“丞相每天忙到半夜,吃的却很少。” 司马懿一听就乐了:“吃得少干得多,肯定活不长了。” 你看,这哪儿是打仗啊,分明是心理战。司马懿就靠着这份 “忍功”,硬生生把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。诸葛亮临死前还说:“我死之后,司马懿肯定会来追,你们把我的木像摆出来,他见了肯定会退。” 后来果然如诸葛亮所料,司马懿看到木像,吓得掉头就跑,还问手下:“我头还在吗?”(原著:“吾头尚在否?”)这事儿虽然有点夸张,但也说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忌惮到了啥程度。
杜甫有诗说诸葛亮:“三顾频繁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 其实诸葛亮的 “未捷”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遇上了司马懿这个 “老狐狸”。俩人就像秤和砣,谁也离不开谁,却又谁都想压过谁,这份较量,才是三国最精彩的权谋戏。
司马懿这人太能忍了,他知道自己在进攻上可能不如诸葛亮,就采取防守策略,跟诸葛亮耗着。他摸透了诸葛亮急于取胜的心理,用时间拖垮诸葛亮,这种以静制动的本事,真是把心理战玩到了极致。
第四位:文鸯 —— 让赵云都 “犯怵” 的后起之秀(这里得掰扯掰扯)说到赵云打不过的曹魏将领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文鸯。不过咱得先澄清一下:文鸯活跃的时候,赵云已经去世好几年了,俩人没交过手。但为啥说赵云 “打不过” 他呢?这得从文鸯的战绩说起。
乐嘉城单骑退雄兵,文鸯是魏国后期的将领,他最猛的一战是在乐嘉城。当时他跟着老爹文钦反对司马师,结果被司马师的大军包围。文鸯当时才十八岁,带着几十骑兵就冲进了司马师的营寨,杀得魏军大乱。司马师命令手下围剿,文鸯单枪匹马,在几万魏军中来回冲杀,跟逛自家后院似的。《三国演义》里写:“文鸯直杀到天明,寻不见父兄,又遇邓艾引兵追来。鸯大怒,挺枪迎之,战有五十合,不分胜负。鸯乃拔马而走,魏兵随后追赶。鸯复回马杀退数将,如此者六七次。” 就这么来来回回杀了六七次,愣是没人能拦住他。后人有诗赞曰:“长坂当年独拒曹,子龙从此显英豪。乐嘉城内争锋处,又见文鸯胆气高。” 这诗把文鸯和赵云比,说他在乐嘉城的表现跟赵云在长坂坡一样猛。
为啥说赵云 “打不过” 他呢?其实是说如果赵云处在文鸯那个年纪,未必能有文鸯这么悍勇。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,杀的是曹纯的虎豹骑,文鸯杀的是司马师的精锐,俩人情势差不多,但文鸯当时更年轻,而且面对的是邓艾这种名将的追击,还能全身而退,这份武力值确实惊人。虽然俩人没交过手,但从战绩来看,文鸯绝对是曹魏后期数一数二的猛将,连《资治通鉴》都夸他 “勇冠三军”。诸葛亮虽然没跟文鸯交过手,但要是知道曹魏有这么个狠人,估计也得在北伐计划里多画几个问号。
文鸯这勇猛劲儿真是没话说,年轻气盛,在万军之中杀进杀出,这份胆识和武力在三国后期是非常突出的。把他和赵云放一块儿比较,虽然俩人没打过,但也能看出文鸯的厉害之处。
结尾唠两句
你看这四位曹魏将领,各有各的绝活儿:张郃像个 “游击队长”,打得诸葛亮措手不及;郝昭是 “守城专家”,把陈仓变成了铁桶;司马懿是 “心理大师”,活活耗死了诸葛亮;文鸯则是 “少年战神”,武力值爆表。三国为啥好看?就是因为有这些性格各异、本领不同的英雄人物,他们互相较量,互相成就,才留下了这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。
最后再送大家一首打油诗:
魏有四将镇九州,
诸葛见了也发愁。
张郃巧变惊蜀阵,
郝昭铁壁守陈楼。
仲达老谋能忍战,
文鸯年少敢追仇。
三国风云多少事,
都在茶余酒后头。
咱看三国,图的就是个热闹,品的就是个人物。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故事,就像陈年老酒,越琢磨越有滋味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发布于:山西省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